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有个妹妹叫貂蝉

章节目录 第154章 新长安令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对于崔钧这个名字,王定是有印象的,好像是徐庶诸葛亮的好友。

    不过现在诸葛亮还小,对方应该还不认识诸葛亮。

    王定亲自接见了崔钧。

    崔钧看着,也有三十多岁,留着一缕胡子,面容英俊,身姿挺拔,腰间关着一把宝剑。

    “在下崔钧,拜见车骑将军。”

    在王定大亮他的时候,崔钧也在打量着王定。

    对于王定这个名字,崔钧纵然在荆州,也是耳朵都要听出茧子来。

    王定道:“先生无需多礼。”

    只是崔钧,却是忽然跪下,道:“崔钧再此,感谢将军,为家父报仇雪恨。”

    王定下了一条,连忙扶起崔钧,道:“先生,这是何意?”

    王定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给崔钧的父亲报仇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崔钧站起来,道:“家父崔烈,昔日被董卓迫害,将军杀了董卓,自然是为家父报了大仇。”

    昔日,董卓专权,崔烈身为太尉,为向董卓低头,结果被董卓所害。

    崔钧逃离洛阳,其兄留在洛阳,想要伺机报仇,但是很快被董卓看出意图,也是被董卓所杀,但是对外却是称其兄病死。

    崔钧逃出洛阳后,而后投了袁绍,希望借助袁绍之手,为其父报仇雪恨。

    奈何十八路诸侯,一起联手,最后却还是败了。

    崔钧对袁绍很是失望,于是就辞别了袁绍,去了荆州。

    想要借助刚被任命为荆州牧刘表之手,反攻长安。

    只是在荆州一年,刘表虽然对其客气,但是一直以来,都为提过要对付董卓。

    刘表能成为荆州牧,也是董卓所任命的。

    而且当时刘表,初到荆州,刘表大部分的精力,都在整合荆州当地豪绅。

    而后又是开始和孙坚斗,和交州的刺史张津交战。

    刘表的战略方针一直都是向南。

    董卓未死的时候,还下来旨意,让刘表这个荆州牧,都益扬交三州的军事。

    崔钧与刘表的意见相左,自然不被刘表所重视,而崔钧对刘表也很是失望,之后在荆州,就处于半隐居的状态。只与荆州的名士相交。

    崔钧第一次听闻王定都名字,就是王定斩杀董卓的时候。

    随后,崔钧就特别关注王定的一举一动。

    时常找人打听长安,打听王定都事情。

    他在荆州的好友,也都知道他感恩王定,杀了董卓,有关于王定都消息,也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崔钧。

    这次,听闻王定颁发招贤令,崔钧马上就从荆州出发,来到长安。

    他并没有邀请他在荆州的好友。

    他们都是君子之交,有的人只想隐居,自得其乐,有的人想要等一位明主。

    王定是否就是明主,他们不确定。

    纵然听说过王定的很多事迹,但是这些并不能断定,王定是否就是民主。

    至少刘表在荆州,所做的事情,也不比王定差。

    崔钧只是想要报答王定,这才愿意来到长安。

    王定很是高兴。

    就算崔钧是以报恩的目的而来,可若是他这一年的表现,真的很差,这个恩,崔钧就不一定会找他报了。

    毕竟真的要报恩,应该是他当初杀了董卓,崔钧就会来投靠他,而不是又等了一年多,直到现在才来。

    若是自己如董卓那般,崔钧绝对半字不提报恩的事情,也不会从荆州赶来长安。

    王定让崔钧为长安令。

    将长安的民生,治安都交给崔钧来负责。

    除了崔钧之外,还有上百人,听说了招贤令,特意前来投奔王定。

    只不过大多都是小虾米,王定都没听说过,而且才干也只能算是

    一般,只能是用来充实基层的官吏。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寒门子弟,或者是世家的庶子,家族并不管他们的前程。

    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努力,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家族中,庶子的命运,并不算好,并不是每个人都如袁绍。

    庶子也能混的风生水起,并且一直压制着嫡子的袁术。

    大部分家族的庶子,和许多寒门子弟差不多,不管是吃穿用度,都很拮据。

    若是没什么能力,等到他们的下一代,也就如普通百姓一般。

    每天也要用双手劳作,才能换来一些钱粮。

    王定让崔钧担任长安令,除了要让长安城的百姓,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外。

    王定还希望崔钧,能够在长安城内,督办蒙学,为长安城的小孩启蒙,让所有的小孩,都能够读书识字。

    崔钧在听到王定这个要求的时候,张口就拒绝了王定,直说这不能做到。

    纵然崔钧认为,自己有太守之才,甚至州牧之才,崔钧也觉得,想要让长安城的所有小孩,都有书读,都能识字,犹如天方夜谭,非人力能完成的事情。

    在王定再三要求下,并且说明,此事就算完不成,也没有关系下,崔钧才勉强答应下来。

    王定也不是要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要把蒙学办起来。

    教育是百年的事情,只要每天多一个小孩来学习,日积月累下,长安城总会有所改变。

    不仅是长安城的小孩,到时候三辅之地,以及日后王定所控制的地盘,小孩的教育都不能落下。

    他军中的将士,每训练五天,也会拿出一天的时间,让他们学习读书写字。

    这是强制要求,就算不愿意,也要乖乖坐在板凳上。

    至于校尉级别的将官,他们每天都要学习。

    每次时间不多,也就一个时辰。

    军中有好多将官都还是文盲,他们之前都是因为杀敌立下军功,而被升任上来。

    与他们会不会读书,会不会写字,没有半点关系。

    不过以后,王定打算将读书写字,加入到考核中,至少校尉级别的,一定要能看得懂战报情报。

    崔钧信心满满的上任了。

    作为崔烈的儿子,崔钧在世家中,也是有很大的名望。

    他担任长安令,没有人会反对。

    若不是因为董卓之乱,崔钧逃离长安,崔钧如今的职位,肯定要比长安令要高。

    只是当,崔钧第一份诏令贴出来时候,亮瞎了长安城士族以及百姓的眼睛。

    开设蒙学,长安城十岁以下孩童,皆可入学。

    内容简单,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告示贴了出去,来报名的人,寥寥无几。

    让崔钧很是怀疑人生。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