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奴牙郎

章节目录 第528章 难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中原地区战火纷纷,数千里之外的安西却是一派祥和。

    段秀实领军入了敦煌,奉天下兵马元帅周钧之令,废除了沙州一系列的苛捐杂税,又将那些盘剥百姓、中饱私囊的官员和商人一网打尽。

    大碛商路重新对外开放,中原去往安西的流民迁移路线,也因此重归畅通。

    数以万计在沙州、瓜州等地逗留的流民,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在大漠之中,向着安西慢慢行去。

    而在龟兹镇的安西都护府中,封常清每日里批阅文书,忙的天昏地暗。

    天宝十载时,安西四镇加在一起,不过二十五万人口。

    到了天宝十六载,大量的中原唐民一再涌入,安西四镇的人口突破了六十万。

    这迁过来的三十多万唐民,进入安西四镇,住所、粮食、医药、户籍、管制……等等,都是问题。

    但最让封常清头疼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这些流民的营生。

    三十多万人的流民,并非是找不到工作。

    事实上,安西拥有大片大片的可耕田,再加上与之配套的水利、畜牧等等行当,莫说是三十万人,即便来了三百万人,也有办法安置下去。

    关键是,这些流民的工作,远远不止开荒种地这般简单。

    这一日,安西都护府中。

    封常清伏在案前,正在审阅四镇的文册。

    杜甫和岑参二人,分别拿着厚厚的公文,入了书房。

    封常清抬头看了一眼,开口道:“且先放在那里吧。”

    杜甫和岑参对视了一眼。

    杜甫走到一旁,拱手说道:“封副使,敦煌又有一批流民,如今刚刚到了石城镇。”

    封常清抬起头来,揉了揉额头:“来了多少人?”

    杜甫:“大约六百户,四千余人。”

    封常清:“四千余人?比以往少了一些……如今关中那里,唐军与叛军作战,流民西迁之路中断,移民减少,这倒也是正常。”

    杜甫和岑参闻言,二人又对视了一眼。

    封常清见状,不由问道:“你们二人究竟是怎么了?有话便说。”

    岑参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封副使,焉耆、于阗、疏勒还有高昌,都派出使节去了石城镇。”

    封常清一愣,问道:“安西三镇,还有北庭,为何要派出使节去往石城镇?”

    岑参:“为了抢人。”

    封常清:“抢人?抢什么人?”

    杜甫从文册中挑出一本,放在案台上,向封常清说道:“关中叛乱,中原与安西中断,蜀中的丝绸,江南的青瓷等等,都无法再通过商路卖到西边。”

    封常清:“此事我知晓,大食、天竺、拜占庭、法兰西等西方国家,无法从中原采购丝绸、青瓷等物。恰逢安西丝绸和青瓷开始生产,虽然能够填补空缺,但是安西产量太低,缺口太大,一时之间难以满足西方的需求……”

    说到这里,封常清反应了过来,向杜甫和岑参二人问道:“莫不是因为织坊和瓷窑缺人,故而才有抢人一说?”

    岑参:“副使,不仅是织坊和瓷窑,还有北庭的矿场,疏勒的炭治,焉耆的棉坊等等,都是缺少有经验的匠人。”

    杜甫又补充道:“与织坊协作的桑田,向矿场提供器具的工坊,向瓷窑供给瓷土的坑场,还有许多地方,也都是缺少匠作……”

    封常清止住杜甫和岑参二人的话锋,头疼的说道:“你们就告诉我,安西四镇加上北庭,究竟尚缺多少人手?”

    岑参:“安西和北庭,如今最缺的是铁金工匠,其次是丝绸棉花的织工……说起人手的缺口,根据各镇报上来的数据,各类工匠大约还缺八千人,织工大约还缺三千余人。”

    封常清惊道:“怎么会缺这么多?!”

    岑参:“副使,远的不说,只说近的。光是龟兹镇中的兵工坊,工匠缺口就已经达到了五百人,虽然匠鸿太学在培训匠人,但毕竟杯水车薪,学成出师也需数年。”

    封常清站起身来,在原地踱步道:“所以,安西三镇,还有北庭,才去了石城镇堵住流民,就是为了从中甄选出匠人和织工,录成名册,再上报请调?”

    岑参拱手称是。

    封常清:“有经验的匠人和织工本来就是稀缺,而安西北庭如今四处都在发展工农……这个节骨眼上,只能分清轻重缓急,将匠人和织工优先分配到那些急需的地方。”

    杜甫听到这里,说道:“副使,关于安西北庭缺少匠人织工之事,石城镇向都护府写了一封密信,说是有办法可以解决。”

    封常清好奇道:“石城镇康家?他们说可以解决用人之难?写信的人是谁?是石城镇守使吗?”

    杜甫摇头道:“写信之人,是石城镇守使之子康可璟。”

    封常清:“康可璟?我记得那个年轻人,他在安西都护府中任职互市监丞,如今常驻在大碛?”

    杜甫点头称是。

    封常清:“康可璟有何办法,可以解决安西和北庭缺少匠人和织工的问题?”

    杜甫面露迟疑,从厚厚的文册中挑出一本,放到封常清的面前,说道:“副使,您还是自己看吧。”

    封常清见杜甫和岑参二人,都是一脸讳莫如深的模样,心中更是好奇。

    打开康可璟的书信,封常清只是看了数眼,横眉怒道:“大胆!”

    封常清刚想把书信丢到一旁,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继续看了下去。

    全部看完之后,封常清怒容稍减,转而沉声道:“这个康可璟,实在是胡闹。与叛军做奴牙生意,亏得他能想得出来!”

    杜甫:“封副使,眼下长安和洛阳都落入叛军之手,两都之中,光是在册的匠人,就有十一万人。这些匠人,如果被叛军裹挟,一来会帮敌军打造器械,二来,唐军与叛军作战,他们倘若时运不济,说不定就会死于战祸。”

    岑参此时说道:“封副使,来之前,我和杜少陵也商讨了此事。利用奴牙生意,从叛军手中救取匠人和织工,使其避免遭受战火所害,也算是削减叛军的实力。

    封常清:“此举有资敌之嫌,恐惹来他人非议。”

    岑参:“所以康可璟在信中说了,这份奴牙生意,安西和北庭都不能出面,只能由石城镇康家私底下运作。”

    封常清思虑良久后说道:“此事干系甚大,将这封康可璟的书信,以海东青寄向灵武,交由都护来裁断吧。”

    岑参躬身应下。

    见岑参和杜甫二人依旧没有退下,封常清问道:“怎么?还有事?”

    杜甫:“副使,还有一事。”

    封常清:“何事?”

    杜甫:“焉耆镇近日出了一桩奇案,镇守所不知道应当如何判罚。”

    听见这话,封常清皱眉道:“奇案?”

    杜甫从书册中又找出一本案宗,放到了封常清的面前。

    后者打开看了一遍,越看越是心惊。

    全部看完之后,封常清阖上案宗,对杜甫叹道:“这桩案子,要比康可璟的奴牙生意还要难办……还是用海东青,一起寄给都护吧。”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