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日月永在

章节目录 第五百八十五章:裁军(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随着朱允炆和内阁全面进入到北京城之后,原南京的大量朝廷公员开始迁居北上,同时为北京带来的,还有南直隶,现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山东、河北部分富民纷纷北迁,选择了落户北京。</br>    这可不是朝廷的号召力,纯粹是朱允炆这个皇帝一个人的号召力。</br>    咱们总会听说这么一句话,叫做。</br>    ‘天子脚下,你还敢目无王法不成?’</br>    恰是这句话的存在,很多老百姓宁愿选择不远千里的跟着朱允炆一道北上,不为别的,就图一个心里踏实。</br>    而这个踏实,恰是这个时代一个老百姓最渴求的心理支柱,是多少天花乱坠的宣导政策和外在物质都无法给予的。</br>    或许南京的百姓还没有泉州、广州的百姓富裕,但迁都前南京百姓的幸福度毫无疑问是全国最高的。</br>    即使南京城达官显贵云集,近些年又何曾出现过仗势欺人的案子来。</br>    你就是把海瑞放到应天府,都没他铁面无情的用武之地。</br>    而几十万百姓的涌入,也让北京一时间都有些‘消化不良’的反应,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被推到了朱文奎的面前。</br>    内阁是撒手不管的,明摆着是有考量朱文奎的意思在其中,朱允炆也没有管,他现在越来越不喜欢管事了。</br>    更主要的,是因为马大军入北京了。</br>    “臣,参见吾皇圣躬金安。”</br>    几乎原原本本复刻的武英殿内,一身戎装的马大军撩袍下拜,行的依旧是跪礼。</br>    这是马大军一直以来面见朱允炆时的礼仪,也不能说是毛病吧,反正无论朱允炆要求过多少次,马大军就是不改。</br>    这大概是因为其出身低微的原因,今日的一切功名爵禄于马大军而言如梦一般,自然对朱允炆这个赐予他一切的君父无比尊崇和恭敬。</br>    亦或者,他只是更怕失去。</br>    “朕的大元帅回来了,快起快起。”</br>    一见马大军,朱允炆的心情便是好的不得了,不仅亲自上前扶起前者,更是攥住其手臂,拉到两侧椅子上落座,并招呼着:“双喜快快上茶。”</br>    “臣愧领。”</br>    君臣两人相近落座,朱允炆看着马大军,轻咦了一声:“大军,你这家伙怎么这么憔悴,可是西征这些年太劳累了,若如此,今日咱俩就别叙国事了,喝杯茶缓缓脚力,先回府好生休息两天,你在北京的宅府朕前些日子已经安排御前司给你清扫出来了。”</br>    说这话的时候,朱允炆还抬手轻拍了马大军的肩头,很是关切。</br>    这也让马大军面色动容,猛一叹口气:“让陛下笑话了,非为军务实乃家事,前些日子臣本有意将自家闺女许与燕王长孙瞻基,结果我那闺女知晓后就连夜跑了,至今下落不明,臣思女心切,几日没有睡好,以至于今日面圣倒让陛下挂怀,臣有罪。”</br>    朱允炆的脸皮微不可查的跳动一下,而后哈哈大笑起来:“朕当何事呢,不过是儿女私情,大军你也别过于担心了,双喜啊,马上晓谕各省锦衣卫、西厂,将盘水郡主找到,安全的护送来京,宽朕的总参谋长之心。”</br>    这句话,算是坐实了早前朱允炆对马大军的承诺,那就是让后者接任履新明联总参谋长职务。</br>    其实这个位置马大军做也可不做也可,国朝之内,很多人可以做,主要是明联下一步的扩张方向势必是往西,那就只能是马大军来做了。</br>    谁让他更熟悉呢。</br>    “还是由她去吧。”</br>    见朱允炆要大动干戈,马大军急开口:“不敢为小女劳陛下挂怀,小女性格顽劣皆因臣素日里管教无方,臣之过何颜劳驾御前司于地方兴师动众。”</br>    马大军的一再坚持,朱允炆也就没有继续在这件事上多言,转了话头。</br>    “眼下帖木儿汗国和金帐汗国已降,西域战事暂歇,接下来军务上你有什么安排。”</br>    这话说的马大军心里没底,他猜不透朱允炆的心思。</br>    皇帝是想要继续往西打,打出一个比当年蒙古西征还要辉煌辽阔的疆域,还是准备刀枪入库?</br>    动脑子的事是马大军最不喜欢的,但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发生转变了,将来的他不是一线的元帅,而是身居中央的指挥者、决策者之一。</br>    元帅可以只负责打仗,但决策者就要通盘的对待问题了。</br>    心中拿不定主意,马大军闷了片刻,开口道:“臣只通军略,疏于大局,恭聆陛下训示,陛下指哪臣就打哪。”</br>    这个时候,朱允炆脸上的笑便更加灿烂。</br>    “朕哪有什么训示,还不是内阁的毛病多,这有份内阁的呈报,你看看吧。”</br>    唤双喜取来一份案头奏疏,朱允炆转手递给了马大军。</br>    后者接过一看,面色便有些变化。</br>    “内阁跟朕说,既然仗打完了,倒是无妨适度削减一下明联的整体军费开支,毕竟一个明联,养了将近四百万的军队,这个数量属实是有些太巨大了。</br>    而我大明一国便有正规军趋一百二十万,加上各附属国从军,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实在是有些冗重,毕竟在打下去,路途遥远,自安西往阿拉伯,仅路程都耗时半年,往来一场仗打个三五年都是正常。</br>    那干脆就把钱省下来,搞搞科研,发展下建设顺便呢整改一下军务,将正规军和地方军全面分离,明确指挥。”</br>    朱允炆说的简单,但马大军的脸上已经挂上了汗珠。</br>    内阁的这封奏疏,可不仅仅是裁军这么简单。</br>    削减明联整体军队的数量算不得什么大事,而且裁军也确实可行。</br>    战争早就变代了。</br>    养着几百万传统冷兵器军队有什么用,先不说战场上能不能摆下,就算摆下了,拉出来跟京营正面打一仗,能打赢?</br>    **凡胎终究不是火炮的对手。</br>    更何况京营全面装备了新式的燧发枪。</br>    每年省个几千亿军费,转移到大明国内进行建设和科研发展,保障大明在明联体系内超前的科技身位和巩固核心地位,重要性自然强于维持明联的军队数量。</br>    真正让马大军忧心的,是内阁最后的提请。</br>    什么叫做明晰正规军和地方军的指挥系统?</br>    简单来说,就是正规军归属中央,地方军接受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br>    省府一级遇到大型的**,需调动不超过三千人数量的省级军队时,经省一级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联署签名后,可以调动,并报手续至京。</br>    需调动超过三千人时,由省一级布政使司全员联署签名先将手续呈京。</br>    一个省出多大、多恶劣的**才用的着调动超过三千人军队?</br>    那必然是极严重的。</br>    那这个手续将直接送达内阁,呈报到朱允炆这里。</br>    最后还是要皇帝批复。</br>    指挥系统确实明确了。</br>    但是在这次改制之后,五军府呢?</br>    总参谋府领导正规军,五军府领导地方军,这是几十年来大明军方一贯的形态。</br>    而现在内阁玩这一手,直接把五军府给省过去了。</br>    内阁要夺五军府的权!</br>    先夺权而后裁汰。</br>    而五军府都是些什么人?</br>    武勋、开国之后、含着金钥匙落生的公侯爵贵。</br>    内阁这已经不是动人蛋糕了,而是干脆把人吃饭的锅都给砸的稀碎。</br>    “你觉得可行吗?”</br>    朱允炆笑眯眯的看着马大军,后者的额头呼呼的往外冒汗。</br>    这一刻,马大军真切的感受到了在外和在中央的天壤之别。</br>    ‘军人不得干涉政治,但高级军官必须懂政治’、‘永远要明确一点,政治领导枪炮,绝不能枪炮领导政治’</br>    内阁这份奏疏朱允炆还没有批,眼下却直接拿给马大军看,问马大军的意思。</br>    只要马大军点头,那他就把五军府所有勋贵全部推进了深渊。</br>    将来等马大军卸任了总参谋长,他也一样不会是什么武勋。</br>    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役的高级军官。</br>    干干净净的那种。</br>    什么贵国公、什么特进光禄大夫。</br>    全部不值钱。</br>    现在马大军算是明白为什么刚才朱允炆要先问他对下一步军务有什么安排了。</br>    如果刚才自己的回答换一句,真个自说自话表达想法,那内阁这封奏疏皇帝就不会拿给自己看了。</br>    因为,一个总参谋长还不懂什么叫服从,那往严重了说,就是有拥军自重的想法。</br>    “臣、臣觉得内阁呈请,确有道理。”</br>    肩头一垮,马大军只觉满背冷汗。</br>    “你是军方之首,你要觉得合适,那朕就放心了。”</br>    朱允炆呵呵一笑,将奏疏拿给双喜:“加印复还内阁吧,就说贵国公这也没有意见,可以推行。”</br>    说罢,端茶。</br>    马大军明悟起身:“臣这些日子家事缠身,弄得心烦意乱,特请陛下恩,想休些假在家。”</br>    “准。”朱允炆站起,语带深意:“打了那么多年仗,好好在家歇些日子,朕就不留你了。”</br>    连朕这个皇帝都不打扰你,你在家就别见客了。</br>    “是,臣告退。”</br>    直至马大军离开武英殿,直到消失无踪,朱允炆才开口。</br>    “召许不忌。”</br>    (请了假,全力更新)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