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唐医起居注

章节目录 第68章 营州急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封德彝,你说。”李渊直接点名,这个中书令一向喜欢墙头草、和稀泥的,李渊倒想看看他现下还能怎么个和法。

    封德彝被叫到名字才从神游的状态切换成上班模式,他拱手向李渊行了个礼道:“臣以为此时当以军务为重,军备、疫病皆为战事,大战之前,不可斩将。但那营州都督所行确有不妥,不罚不足以平民愤,不如降为长史暂代行州府诸权,由京中郡王遥领营州都督一职,待疫情及军情平复稳定之后再做定夺。”

    “唔。”老江湖封德彝果然深得圣心,李渊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那依众卿之言,现下该由谁来遥领营州都督一职呢?”

    殿内大臣们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发言。侍中高士廉上前一步拱手道:“臣举荐中山郡王李承乾。中山王殿下虽尚未及束发之年,但如今也已和当日代陛下于渭水之畔驱逐突厥的皇太孙相当,且在陛下的亲自督促下也已熟读四书五经、熟稔骑马射箭,这遥领一职虽无实职,但也可作为一番历练,以便将来中山王殿下及冠后能更好的辅佐陛下和皇太孙殿下。”

    高士廉这一番话戳中了李渊的好几个痛点,突厥渭水兵临城下之辱,李承宗日渐长大且声名远播,除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脉之外,李渊子嗣之中再无嫡系且更无年长之人可用。想到这些李渊不禁心中烦闷,赶紧再多喝了两口绿茶好舒缓一下心中郁结。

    高士廉看了李渊的表情一眼,心中一悦,紧接着说:“现下我大唐,盛世太平,四夷臣服,皇储威信再难以军功为立,不如趁此机会由皇太孙亲自总理疫病之事,一来彰显陛下对于营州边陲军民之事的重视,二来也可给皇太孙一个在天下子民面前树立威信的机会。大唐皇储民心所向,则大唐百年基业稳矣。”

    果然狐狸还是老的精。营州都督一职给他外甥的外甥中山郡王李承乾了,而抗疫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却甩给了皇太孙李承宗。什么树立威信的机会?说得好听。在唐朝那个年代,瘟疫大都相当于是绝症。抗得好的是上天垂怜,抗不好的只能认命。这种情况下请皇太孙去总理此事,怕不是居心叵测想一举毁了皇太孙的民心吧。程子芩立在殿门外,忿忿不平地想。本来她只是应召前来给李渊送李承宗的课业籍册的,当然了还有顺便来汇报一下皇太孙东宫中近日的人际动向。但不想她在门外等候时,却见识到了这一幕,有些表面上天天把孔孟之道挂在嘴上的儒家学者实际上却总是干些道貌岸然、蝇营狗苟的烂事,真是令她所不齿。

    “嗯,准奏。”李渊一锤定音,差点没把门外的程子芩怄死。“朕已老矣,大唐的未来确实是他们的。”

    李渊一语惊得殿内众臣纷纷赶紧跪拜。虽然程子芩也认可李渊的这句言不由衷,毕竟他已经到了就是在现代社会也已经超过了延迟退休之龄的年纪了,但从他出入后宫的彤史记录来看,他可是一点也没真的觉得自己老了。

    “李靖,你有何言?”李渊又点了个名,叫醒了另一个总喜欢在殿中议事时打酱油的宰相之臣。

    “要打仗吗?”李靖问。

    “暂否。”李渊答。

    “那就没臣什么事儿了。”李靖道。

    李渊语塞。好在事务已处理完毕,在裴静的搀扶下,李渊先行离开两仪殿,令诸位大臣在商议好细节后便可各自退散返家。程子芩见裴静扶着李渊从殿门中出来,便也赶紧捧着籍册跟了上去。

    从两仪殿前往甘露殿的一路上,李渊一句话都没有说。程子芩刚想要开口说些什么,裴静立即给她使了个眼神,摆了摆手。看样子,李渊这一阵儿的心情确实是不佳,有什么话还是先等他自己开口了,她再找机会说吧。

    太极宫甘露殿,李渊坐在案几前阴沉沉的,看上去他这次的不开心持续得确实有点久。自从灭梁师都开始,再到后面的灭东突厥,李渊都似如有神助、能够洞察天机一般,压根不再需要用到程子芩这颗精通卜问的棋子。但这一次看来他有不得以的苦衷,不得不重新启用程子芩这颗擅于医术的棋子了。

    “你的医术还记得几分?”李渊突然问道。惊得程子芩手中的毛笔一抖,弄花了她正在抄录的《道德经》。

    “臣……”程子芩正想试图去解释一番,又被李渊一句话堵死了退路。

    “营州发生霍乱之症,得病之人上吐下泻,其状类似当年的乐陵郡主,但病情更加凶险,染病之人十之八九,病死之人近半。你可愿代皇太孙前去督办?”李渊语气平淡地说。

    “霍乱?”程子芩只觉五雷轰顶,这是要千里迢迢地送她去东北好让她提前上西天吗?

    “朕会派尉迟敬德护送你前往营州,太医署的官士随你征调,一应物资任你取用。另,朕已拟好一份敕书着你为平营特使,疫病之事由你全权负责,你只需向皇太孙汇报即可,营州政务及军务仍由营州长史程名振统筹,朕会另予书信告知其疫病之事须与你竭力配合。”李渊道,看来这已经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了。

    “诺。”程子芩起身行礼,上前接下李渊刚刚写好的敕书。霍乱啊?唐朝的霍乱!甲类传染病!不是小打小闹的病毒性胃肠炎之类的。在没有四环素、氟哌酸以及复方新诺明的时代,赤手空拳地跑去前线抗疫,程子芩此行真的是凶多吉少了。她抬头看了一眼李渊,眼神可怜巴巴的,似乎在呐喊“圣人,臣此去很可能就一去不返了,您一定要保重龙体啊”。李渊面无表情地对着她点了个头,令她今日早些回去休息,明日一早便点兵拾物,三日之内,尽早东行。

    “啊!怎能如此!”金灵在三清殿里的叫声都快要传到甘露殿了。程子芩赶紧捂住她的嘴巴,可不能让人听见了传进李渊的耳朵,不然她还没去东北就先带着金灵上西天了。

    “身为医者,治病救人乃是天命。圣人如此指派也是任人唯当,理应如此。”程子芩安抚着金灵,更像是在安抚自己。她一边收拾着衣物,一边思考着接下来的计划。既来之,则安之,是她一贯的处事态度。与其在这里碎碎念,忿忿不平的,还不如赶紧列出计划清单,以做好去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金灵,我需要一些东西,你得赶紧帮我去办。”程子芩说着,走到案几前,提起毛笔在纸上唰唰地龙飞凤舞起来。不一会儿便将一叠她所需要的药材、布帛、肥皂、特制器皿等物件在清单上列好,递给了金灵。

    “尚仪,”金灵接过清单感叹道,“不得不说,您这字看起来倒是真的像是个医者的字。”

    “……”金灵跟着程子芩久了,别的没学会多少,损人的本领倒最是见长。

    “快去吧。”程子芩催促道,又特意拍了拍清单里的一张图册叮嘱道:“这些服饰的赶制得麻烦尚服局了,跟周尚服说一声,如果本尚仪有命回来的话,一定在醴泉坊大摆三天盛宴感谢她。”

    金灵听到“有命回来”几个字,忽然眼中泪光一闪,咬了咬牙,点了个头,迅速转身下去操办。

    “真好。”程子芩看着金灵奔走的背影轻声说道。从她刚到太子东宫时,金灵就是这样一副到处替她奔走的样子,她之所以能够事事做起来都那么顺畅,少不了有了金灵佐助的功劳。可是这一次,她再喜欢她这个小助手也不能带她去了,营州路远,疫情凶险。这一趟她只身犯险就行了,把金灵托付给薛婕妤应该也不会亏待了她。

    皇太孙东宫显德殿,皇太孙李承宗正要外出,却被太孙太傅兼太孙詹事魏徵与左庶子王珪、右庶子韦挺一齐奋力拦在殿中。还没等这三位臣子把李承宗先稳定下来,安陆郡王李承道和河东郡王李承德也跟着跑进显德殿里来凑热闹。

    “长兄,不可派神仙道医去营州啊!”李承道喊道。李承德也跟在后面附和着。有了李承道和李承德这两位健壮的小伙子的帮忙,魏徵、王珪和韦挺这三个老头根本就不是三个年轻人的对手。正当李承宗要带着李承道和李承德冲出东宫去往太极宫里去找唐皇李渊时,已升任太卜丞的李淳风带着唐皇李渊的敕令前来传旨。

    “三位殿下稍安勿躁。”李淳风给三王行了个礼后,又依次向三位老臣行礼。待众人冷静下来之后,李淳风才拿出李渊的敕书呈递给李承宗。“陛下已令中山郡王遥领营州,此事虽具体由皇太孙督办,但在任人之权上,名义上还是在中山郡王手中。为免两位皇孙有争权之嫌落人口实,程尚仪一事,皇太孙还是不要再多言为好。”

    李淳风言罢,魏徵和王珪、韦挺三人齐齐点头,见李承宗正要出言反驳,李淳风便又补充道:“派遣程尚仪为平营特使一事乃陛下之意,诏令已出,覆水难收。且下官已占星问卜,虽此行吉凶尚未有定论,但总数之上吉大于凶。太孙殿下暂不必深忧。”

    听到吉大于凶的占卜结果后,李承道和李承德都松了一口气,唯有李承宗依旧愁眉不展。他想要的不是吉大于凶,而是完全就没有凶。可是李淳风说得也有理,此事大局已定,他一不是营州的直接总管都督,二不能忤逆唐皇李渊的敕令,今日就算是一时冲动,冲去了太极宫唐皇李渊的面前,他又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改变结局呢?这是李承宗第一次感觉到“名不正、言不顺”和没有最高统治权时连自己想要保护之人都保护不了的无力感。他用力地捏了捏拳头,看向门外空空的广场。自从东突厥平定以后,李渊就让李承宗停了显德殿前的练兵,算是把文臣和武将都放过了。虽然李渊从没有动过太孙东宫的府兵和长林军,但也不再允许他扩充兵力。毕竟大唐盛世,有皇城和宫城的兵力保卫长安城池就够了,太孙和郡王们手中的兵力越多,反而越不利于盛世的稳定。

    “太孙殿下,”李淳风又道,“下官已请旨一同前往营州,陛下让下官转述,这几日程尚仪准备事务繁多,离京前不会再来东宫。殿下可有话需要下官代为转达?”

    李承宗张了张口,但最终又没能说出一个字。

    “没有。”李承宗毫无生气地说。说罢便又坐回到案几上去阅读已经过期了好几年的奏书。阅读既往的奏书,学**王的理政思维,这便是李渊每日都让魏徵他们来督促他做的课业。见***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好几年了,说句大不敬的话,有些奏书里的事情如果要是让他处理起来,定比之前李渊处理得还要得当。看着李承宗一脸郁闷的样子,李淳风行了个礼起身告退。在李承道和李承德絮絮叨叨的交待声中,韦挺赶紧送两位郡王和李淳风一起退出了显德殿。

    一群人哄闹着离开后,显德殿内终于恢复了平静。王珪向着李承宗行了个礼,道:“臣当年流放嶲州时曾在蜀地得遇一位相士,那人所观所断甚为准确,不若臣派人去将他接入京中,以为殿下所用。殿下以为如何?”

    “何人?”李承宗问道。

    “姓袁,名天纲。”王珪答。

    李承宗无动于衷表示默认。王珪用眼神和魏徵打了个招呼,便行礼退下。魏徵只当是方才什么事都不曾发生,继续督促李承宗阅读着一大堆过了期的奏书。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