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唐医起居注

章节目录 第126章 长生不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仁人呐,”李渊忽然对宇文士及直呼其字感慨道:“你可知道朕在太医监程学士的身上看见过什么?”未等宇文士及回答,李渊又自问自答道:“程学士的身上有一种英武之气,常常令朕想起吾儿秀宁。有时朕会想,如若吾儿秀宁还在的话,在当今这个太平盛世,早已不再需要她为朕披甲上阵了,但以她的睿智天资做一个大唐女宰相必定绰绰有余的。”

    “唔。”宇文士及恍然大悟,直到今日他才明白原来李渊对程子芩的恩宠多少夹杂了些对已逝平阳公主李秀宁的愧疚和怀念。既然当年李渊能够力排众议以军中之礼下葬平阳公主李秀宁,那今日为李秀宁的化身程子芩开了女子步入前朝的先河也就可以理解了。反正他是开国皇帝,“祖制”不“祖制”的,还不都是他说了算。

    “裴静。”李渊叫道,裴静立马上前听诏。“告诉皇太孙,这个请奏,朕准了,但不得无故加封,否则以朕之名也是难以服众的。”

    “谨诺。”裴静喜滋滋地拿回宇文士及手里的奏书,即刻下去操办。

    裴静刚走出殿门,一名宫婢便与之擦肩而过,快步入殿向李渊禀报:“启禀陛下,圣姑那边有消息了。”

    “哦?”李渊龙颜大悦,立即在宫婢的搀扶下快步走出丹霄殿。

    恭送李渊离开后,宇文士及便也随之出殿,欲往不远处的咸亨殿前去探望自己的妹妹宇文贵妃。在经过大宝殿时,他看了一眼大宝殿紧闭的殿门和殿门窗外贴满的符咒,不觉间眉头轻皱了一下。

    李渊的行事风格实在是矛盾,宇文士及没搞明白,既然李渊十分介意当年隋文帝杨坚在大宝殿内被逼退位且崩世的事情,那他为何又非要到九成宫这个前隋旧宫“仁寿宫”来避暑呢?仁智宫或者仙游宫等其他行宫它们不香吗?宇文士及再看了眼大宝殿上贴着的迎风摆动的符咒,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过头径直朝咸亨殿走去。

    “陛下盛德。”头戴白色幂篱的圣姑双手交叉向李渊行礼问安,在她身边显现出一处刚刚在离丹霄殿不远处被发掘的一汪泉水。她接着说道:“定是陛下的诚心感动天地,才令上天赐下这‘不老之泉’,这汪泉水清澈如镜、甘甜如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此泉水,陛下所念之事可成矣。”

    “当真?”李渊喜色毕露,他接过圣姑呈上来的一盏泉水浅尝了一口,果然甘甜清新。“如此好泉,果真如圣姑所说,味甘如醴,就赐名‘醴泉’吧。”

    “陛下圣明。”圣姑再次双手交叉行礼。

    李渊将手中的茶盏递给宫婢,走近一些向圣姑问道:“今日既已寻得‘不老泉谁’,圣姑所言之事何日可以炼成?”

    圣姑答道:“本士即刻开坛做法,明日即可开始炼丹,只需七七四十九日即可炼得祛病强身之银丹,而若要炼得延年益寿之金丹则需要九九八十一日。”

    “唔。”李渊点了点头,道:“那就有劳圣姑了。”

    圣姑行礼之后便匆匆离去,回到排云殿中李渊特地为之所设的丹室内开始操办炼丹事宜。丹室之内,有一鼎巨大的铜炉正立室中。在李渊的允准下,圣姑特意在其随行的宫婢中挑选了四名仙缘匪浅的“圣娥”以助其炼丹。

    仙人相士袁天纲的存在令李渊对修道成仙之事深信不疑,而苦于向袁天纲询问修炼正途无果,李渊只好另辟蹊径地向深谙巫蛊之术的巫女李五戒寻求偏门之法。虽然李五戒是害死李渊第一位皇曾孙的凶手之一,但她却也凭借着当年成功使用巫蛊人偶实施咒禁之术而获得了李渊的信任。为了避免引人非议,李渊便将其巫女变圣姑,令其每日佩戴幂篱出入,并混藏于宫女之中带来了离宫九成宫。

    据圣姑李五戒所言,只要李渊从当下起每日潜心静坐修炼,辅以她用“不老泉水”炼制的丹药,久而久之便可破除寿限以求长生不老,最终得道成仙。原本李渊也只是对其所说的话将信将疑,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态度,只当是修身养性地随便练练罢了,但今日果真如李五戒所言,在这九成宫中果然找到了她口中的“不老泉”,这下李渊便对之深信不疑了。

    话说回来,当初如若不是为了寻觅这汪“不老泉”,打死他他也不会选择来这前隋的“仁寿宫”避暑的。一想起当年他的姨父隋文帝杨坚被他的表弟隋炀帝杨广逼死在这九成宫的大宝殿内,李渊就浑身感觉不自在。此番他能亲自来这九成宫一趟,也算是向死而生了。他相信只要从此刻开始,他一心问道,潜心修炼,相信上天仙神一定能感念他的一片赤诚以及念在他这一生的丰功伟绩上准予他羽化登仙、位列仙班的。

    数日后,唐皇李渊在离宫九成宫批示的奏书经过快马加鞭的急送,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回了长安城太极宫中皇太孙李承宗的手上。李承宗看完批示后,脸上浮现出难以抑制的喜悦。只要得到了李渊的首肯,“不得无故封赏”这件事就一点也不难了,毕竟他的程子芩那么的有能力,还那么的有才华,就算是让她此刻去规规矩矩地参加一轮科举,考个殿前三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李承宗脸上一笑,将这本奏书收入前襟。此刻他的心思早已经飞到了“准女尚书”程子芩的身边,后面还剩下的这一堆堆的奏书,如果没有内侍少监王福在一旁的监视,估计他是一本也看不下去了。

    “鄯州发生时疫了?”李承宗看见鄯州刺史杜凤举递交上来的奏书,眉头稍稍皱起。

    自从上次程子芩自营州平疫回京后,她不仅在京中的太医署、尚药局和药藏局齐头推广了各种常见疫病的防治与管理之法,而且也令太医署牵头督促地方医官医士们同步加强学习以防患于未然。所以,这些年来,大唐国内在降低因时疫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总体上相较于历朝历代来说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这次杜凤举所奏报的疫病之症据说是“豌豆疮”,李承宗一看到这三个字就不免捏紧了拳头。虽然之前承香殿发生“豌豆疮假疫”事件时他并不在宫中,但他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在他离开长安的那段时间里,和程子芩有关的都发生过哪些事。虽然那些和程子芩流产事件相关的始作俑者现下皆已伏诛,但从今往后,李承宗也不想再让程子芩接触到任何与她之前流产相关的事情。

    “需要传太医监前来觐见吗?”内侍少监王福问道。敢在李承宗的雷区蹦跶之人,不是愚蠢至极就是别有用心。

    “不必。”李承宗按捺下腹中的怒气,他尽可能语气平和地对王福说道:“去传太医令前来觐见。记住,”李承宗特别交待道:“此事不许走漏半点风声。”

    “诺。”王福应声道,转身下去着内谒者前去太医署传召。

    约莫一刻钟之后,太医丞张世一额上冒着微汗赶到万春殿拜见皇太孙李承宗。还没等张世一把气先喘匀,李承宗就让王福把杜凤举的奏书递给了张世一过目。张世一仔细看了三遍奏书中有关于疫症表现的描述,从字面上来看,这次应该不是乌龙事件了。

    “太医令呢?”李承宗问道。

    张世一擦了把额上的汗,答话道:“太医令家中有事,今日告假,故由微臣前来应召。”

    李承宗看着眼前不卑不亢的张世一,难怪程子芩曾多次在他面前夸赞他这位东宫旧臣。能干出放着从七品上东宫侍医不当而美滋滋地跑去太医署当个正八品上医博士,甚是还能一分俸禄不多取地身兼一个位卑事重的从八品下太医丞之事的人,确实不愧是能被程子芩看上的人。

    “唉。”李承宗无奈地叹了口气,在“结党营私”这件事上,程子芩是真的没有天分。他对着王福招了招手,说道:“传孤教令,拔太医丞张世一为太医令,即日起太医令官阶由从七品下升为正七品上。原太医令周远仲改任太医左丞,定官阶为从七品上,另置太医右丞一名,定官阶为从七品下。原从八品下太医丞一职就此取缔。”

    “诺。”王福应道。虽然他很不想赞叹,但心中又不得不赞叹李承宗这好一手的“明升暗降”。如此以来,李承宗既提拔了张世一,又不至于让原太医令的脸上太过难看。

    张世一一脸无辜地看着李承宗,实在不知道自己方才是有哪一句话说对了,还是说有哪一句话说错了。

    “你不必诧异。”李承宗看着张世一说道,“无功不受禄,孤既然擢升了你的官职,接下来要交待与你的事情自然是与之相匹配的。”

    接下来李承宗便将他想要委派张世一亲自带队前往鄯州以帮扶鄯州刺史与州府医官医士平疫之事仔细说与张世一听。张世一听完恍然大悟,他郑重而恭敬地向李承宗拱手行礼道:“微臣定不负太孙殿下使命。”

    “嗯。”李承宗满意地点了点头,特意叮嘱道:“此事万不可让太医监知晓。”

    “为何?”张世一一脸单纯地问,显然他没能get到李承宗想要保护程子芩的意思,还得寸进尺地进言道:“此疫或许只有靠太医监才能真正得以平灭。”

    张世一看着李承宗一脸不爽的样子,他以为李承宗误解了他想要推脱责任,便进一步解释道:“太医监曾与微臣提起过一种‘灭绝天花’之法,哦,‘天花’也就是‘豌豆疮’。只是微臣一直还没有找到太医监想要的那些‘牛疮’病者。”

    “牛疮?”李承宗问道。

    见李承宗是真感兴趣,张世一便把之前程子芩托付他在游牧地区四处寻找牛痘患者的事情详细禀报给了李承宗。李承宗听罢脸上露出一个笑容,他对着张世一招了招手,令他附耳过来小声说道:“去东宫长林门找太孙中郎将孟成,他知道去哪儿找你想找的人。”

    “唯。”张世一大喜,立即拱手就要告退。

    “回来!”李承宗大声喊道,见张世一又一脸无辜地看着他,他再次强调道:“事情办好了回来有赏,但倘若让太医监知晓了,你知道后果的。”

    “谨诺。”张世一颤颤巍巍地答道。

    “去吧。”李承宗笑道。不知为何,他也有些喜欢这个张医官了。也许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