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189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周围的侍卫们可没有高澄这么替张德兴的面子着想,大多捂嘴偷笑,让张德兴很是窘迫。

    随着咯噔一声,木栓被取了下来,门被从里拉开。

    一个容貌普通的妇人抱着婴孩站在了门里。

    妇人本要再骂张德兴几句,却看见高澄这位锦衣少年郎站在门外,身边还跟了许多护卫,而张德兴又疯狂朝她使眼色,这才住了嘴。

    张德兴介绍道:

    “世子,这就是拙荆。”

    世子?!

    张氏闻言大惊失色,赶紧抱着婴孩跪拜行礼。

    高澄看着这妇人,心底其实有几分不喜,张德兴怎么说也是朝廷命官,这妇人如此泼辣,着实丢了脸面。

    可进了张德兴家中,听说妇人的苦衷,又不由对她肃然起敬。

    原来这妇人当初为了让张德兴安心备考,独自一人操持农事,吃了很多苦。

    等张德兴得了官,又时常外出巡视田亩,总是不着家。

    她一个妇人带着不满两岁的儿子独居在陌生的邺城,曾经就有市井无赖在夜里敲过门。

    惊恐下,这才不得不装得泼辣些,也让市井无赖不敢欺辱她。

    第一百二十四章 李家女郎

    高澄坐在院中,倾听妇人自述过往,说到心酸处,妇人流起了泪。

    又自觉哭哭啼啼,在高澄面前给丈夫丢脸,赶紧抹了眼泪,起身赔不是。

    也许是曾经相同的境遇,触动了高澄内心最深处的记忆。

    他带着一丝伤感,宽慰道:

    “无妨,真情流露而已。”

    高欢也曾是顾家的。

    但娄昭君这样一位侯府孙女,毅然下嫁给刚被韩智辉父母拒婚,看守城门的戍卒高欢。

    期间夹杂着嫉妒者的闲言碎语,也让高欢下定决心做出一番事业。

    担任信使期间,高欢目睹洛阳禁军暴乱,知晓乱世将至,于是散尽家财,四处交往豪杰。

    而高澄,则是在高欢做出决定两年以后才出生,他的童年并不幸福。

    幼年的记忆里,高欢因信使的差事,常年奔波在外,好不容易回家也是从娄昭君手里拿了钱,立马出门呼朋唤友,找地方喝酒吃肉。

    再回来时,总是带着一身酒气,常常把向父亲求抱的高澄踹开,抱着娄昭君进屋。

    贺六浑在人前越来越体面,孙腾、刘贵、司马子如、蔡俊、贾显智、侯景等等这些有脸面的人物将他视作好友。

    就连怀朔镇将段长也鼓励他:‘你有济世的才能,这辈子不会虚度,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你未来成就,但请你照顾我的儿孙。’

    为了回报这一句鼓励,高欢掌握权力后,追赠段长为司空,授予其子段宁官职。

    但在怀朔时,高欢的风光与娄昭君、高澄无关。

    高澄母子日常接触的都是目光短浅的左邻右舍,这些人不了解高欢的志向。

    他们只看见一位豪族女郎下嫁给底层戍卒,而那人却只知道挥霍她的嫁妆。

    于是,背地里他们会对高澄母子指指点点,讥讽娄昭君没有眼光,嘲笑她嫁错夫婿。

    至于高欢能够与怀朔镇上层人物交往,他们也觉得不过是借了娄昭君娘家的势:

    ‘若是我娶了娄昭君,有了娄家相助,也能与那些人为友。’

    高澄拉着妇人的手,目光清澈地向她倾诉自己童年的不幸,听得张德兴夫妇一阵长吁短叹。

    夜色渐深,张氏怀中婴孩的啼哭才将三人唤回神来。

    眼看时候不早了,高澄起身告辞,张氏要留高澄用饭,但张德兴却颇为犹豫,他担心锦衣玉食的高澄能否吃得惯自己家的粗茶淡饭。

    没想到高澄却一口应了下来,不止如此,还要求往厨房参观。

    细节之处见真章,张德兴究竟是否作伪,看一看厨房更稳妥。

    高澄随张氏走进厨房,张望了一眼,厨房里悬挂了三块风干的猪肉,也有不少蔬菜堆在角落里。

    他特意揭开米缸,里面还有小半缸粟米。

    看到这些,高澄满意起来,张德兴好歹是个官员,纵使廉洁奉公,在邺城买不起大宅子,也不至于吃糠咽菜。

    真要是厨房里都是野菜,米缸里全是谷糠,一副家徒四壁的模样,那一定是故意为之。

    走出厨房,张德兴正从院子里的鸡笼中捉了一只母鸡出来。

    “留着生鸡子吧。”

    高澄制止了张德兴宰鸡款待,他对张氏夫妇笑道:

    “险先忘了,门外还有众侍卫看护,今日就不在府上用膳了。”

    总不能自己在屋里吃着喝着,让侍卫们守在门外忍饥挨饿。

    张氏夫妇闻言放下了手中的物件,恭送高澄出门。

    临走前,高澄回身对他们夫妇道:

    “这个世上的道理有许多,可在澄看来,唯独没有贪腐索贿、荒废政务之辈大鱼大肉,廉洁奉公、勤勉任事之人粗茶淡饭的道理。

    “有些事情或许一时难以根治,但总有清算的一天。”

    又朝张德兴说道:

    “我原本想将你带回洛阳,在中枢任职,可考虑一番,还是要将你留在地方。

    “相较于在中枢为我提供助力,治理地方,让一州百姓安生才是你应该做的,你用心治事,将来不止一州刺史的前途。”

    高澄说得轻松,却听得张德兴夫妇心中翻江倒海。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