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274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此时听了高澄为他解惑,也终于发现了疑点。

    正如高澄所言,这支西魏步卒的动作太慢了,他们慢腾腾的做着攻城准备,感觉不到一丝急迫感。

    有了这份心后,再看西魏只派出小股部队试探性攻城,高澄、窦泰再无疑虑。

    说到底,还是两方家底差距悬殊,高欢可以连着几波送人头。

    宇文泰却不敢将这一万步卒置于死地,来赌高澄会不会继续追击。

    这批步卒虽然为诱饵,但早就做好了奔逃的准备。

    有了这样的准备,攻城看起来也像是敷衍了事。

    高澄突然讥笑道:

    “宇文泰这人,小家子气,舍不得拿骑卒作饵,尽派些步卒在我眼前晃荡。”

    虽然以步卒攻城确是正途,堂堂正正,但架不住高澄就是要开嘲讽。

    身旁的高季式突然插话道:

    “大将军,既然宇文泰为我等设下这饵食,不如我们只尝一口,不咬钩,如何?”

    高澄闻言侧目:

    好小子,你居然打着白嫖宇文泰的主意。

    窦泰也有所意动。

    高澄却沉吟起来。

    他不知道宇文泰究竟带了多少人马出关。

    另外,也必须防备另一种可能:宇文泰让这一万人在城外拖住他的军队,其余部队再压上将高澄围歼。

    这也是他在潼关之战恐吓宇文泰的方法。

    那一次宇文泰被高澄吓住了,而这一次,高澄也不敢妄动。

    一念及此,高澄不由暗自恼怒,为什么宇文泰就不能蠢一点,学一学高欢。

    高欢多聪明一个人,可东西魏大战就跟中了降智光环一样,昏招迭出。

    长叹一声,高澄把自己的疑虑告诉了窦泰、高季式。

    两人也放弃了继续劝说高澄吞饵的打算。

    这也次若把高敖曹、段韶、斛律光、尧雄、慕容绍宗尽数带来,高澄真敢试试吞下这支鱼饵。

    毕竟三万四千京畿兵、一千亲卫、窦泰所部两万人、再加恒农原有的四千守军,合计有六万大军的实数。

    但现实是,不算守城的独孤永业所部四千人与恒农四千守军。

    高澄手头只有窦泰所部两万步骑、高季式所部三千汉军、以及自己麾下四千武川鲜卑与一千亲卫,合计两万八千人。

    侯景受命为南线主将已经与高敖曹换防,高敖曹到了荆州防备南梁,侯景往广州整军备战。

    尧雄驻防新得的淮北重镇白苟堆也不能抽身北上。

    而斛律光、段韶、慕容绍宗等部,高澄担心引起宇文泰的警觉,同样没有调动。

    在他看来宇文泰若是中计急攻恒农,凭自己与窦泰合并的两万八千人已经足够。

    可如今局势大变,宇文泰不上当,反而投下一万步卒当鱼饵,那么高澄手头这两万八千人也就不够看了。

    窦泰、高季式都有一些沮丧,日夜盼望着宇文泰来恒农,他来是来了,可也给大伙整了点新花样,玩将计就计。

    但高澄却笑了起来:

    “窦将军,高都督,今日识破宇文泰的计谋,让他徒劳无功,你等又何必丧气,需知道,大军开拔,也是要有损耗的,如今可是宇文泰最艰难的时候。”

    两人转念一想,也对。

    这次出关东征,徒劳无获,让宇文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虽然他们关东大军的耗用要大于关西,但毕竟家底不一样。

    经过重视农业的高澄数年治理,以劝农课桑为州郡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如今的关东称得上仓廪充实。

    “我们就在此干看着宇文泰作戏不成?”

    高季式突然问道。

    高澄倒是想跟宇文泰耗在恒农城下,两方干瞪眼。

    但宇文泰也不是蠢人,见高澄迟迟不上钩,必然会有所察觉,当天就会退兵。

    可高澄还是想做点什么。

    他从一千武川鲜卑骑卒中,挑选了一名勇士,与他耳语几句。

    那名骑卒依言纵马下山,单骑奔向恒农城下步兵方阵。

    隔了一段距离,停下马来,用一个简易的喇叭高声喊道:

    “魏大将军高澄有言告知西逆宇文泰:

    “‘值此关中大旱,民不聊生之际,公不思安民,却妄起衅端,存的是什么心思!

    “‘关东粮用充足,公但凡有一丝怜悯之心,自应开关请降,请以关东之粮,救济关西之民。

    “‘然,公窃居高位,却心怀异望,为一己之私,竟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关中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百姓何辜,此皆公之罪也。

    “‘澄年幼,也知仁义,他日必举义旗,入关吊民伐罪,勿谓言之不预!’”

    高澄时常用演说鼓舞士气,但总有许多将士听不见玉音放送,只能靠卫士传递,于是他便造了一个简易的喇叭来解决这一问题。

    武川骑卒用带有武川口音的汉话说了一遍,还嫌不够,按着高澄的意思又用鲜卑语大声复述。

    这也是高澄为什么非要挑一名武川骑卒的原因。

    早在沧州安民的时候,他就已经在鼓励鲜卑部民学习汉话,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立场不偏不倚,也鼓励当地汉人学习鲜卑语。

    而镇守河南以来,段韶从晋阳带来的三千鲜卑兵,早被教导得人均一口流利汉语,而武川鲜卑同样不遑多让。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