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693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无需在意那些俗礼,我知道你们江南之人大多称我为高贼、北虏、鲜卑儿,我重新与你介绍下,我姓高,名澄,字子惠,出身渤海高氏,亡父虽与北镇鲜卑为伍,但确实是个汉人。’

    北齐天子很在意自己的汉人身份,这是吴明彻过往不曾接触到的事情。

    当吴明彻还震惊在自己被高澄秘密接见的时候,高澄又问了他一个问题: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自前晋永嘉之乱以来,华夏分裂二百四十年,期间南北对峙,战乱不休,固然有许多人物彪炳史册,但黎民久经战乱之苦,却无人问津。

    ‘我听闻吴将军曾破家救助邻里,想来也有一份仁心,不知愿意与我这个北地汉儿一起终结这个乱世,让南北之民合为一家,再不受兵灾之苦。’

    吴明彻一时心乱如麻,而那位北齐天子却宽和笑道:

    ‘时间有的是,吴将军无需着急答复。’

    这段时间以来,吴明彻终日心神不宁,以他的智慧,当然知道顺势在暗中投靠北齐,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宗族,都有莫大的好处,毕竟有识之士都清楚,萧梁此前屡战屡败,先后丢失淮南、江汉,如今四分五裂,更难以与高齐争锋。

    但就是拐不过心里那道弯,正如高澄所言,南北分立二百四十年,许多事情已经习惯了,比如仇视北方蛮夷政权,哪怕高澄强调自己的汉人身份,也让吴明彻一时难以适从。

    只是变故就发生在昭德五年的元日,傍晚吴明彻回到府中,收到了一封密信。

    信中是高澄对他的元日慰问,并附上一首汉魏时期的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诗后还有高澄的感慨:

    ‘此诗虽是汉魏旧作,可又何尝不是过往二百四十年,无数戍卒的真实写真,亡父出身贫苦,若非因缘际会,澄亦不过是其中一人,遂有终结乱世之志,合同南北之心,使百姓不受征召之辛苦,使黎庶得享团聚之欢颜,二百多年的乱世,该结束了!’

    吴明彻当然知道这封信不可能是从洛阳发出,应该是高澄离开江南时,留给了段韶,让他在元日里送给自己。

    可这份心意,吴明彻着实感受到了。

    看罢全信,早已屏退奴婢的吴明彻对信使诚挚道:

    “烦请转告陛下,明彻承蒙厚爱,感激涕零,愿为犬马,以侍君王。”

    第四百四十二章 家事

    作为与柳仲礼共领东梁兵权之人,吴明彻的暗中倒戈,无疑又加深了北齐对江东的控制。

    原时空中,吴明彻兵败被掳至长安,羞愤而死,之所以有这般大相径庭的区别,其一是萧梁四分五裂,让他难以看到希望。

    其次西魏、北周虽然实际进行了汉化改革,但是为了缓和内部矛盾,采取了明面上鲜卑化的手段,例如让汉化鲜卑恢复鲜卑姓,为汉族大臣赐予鲜卑姓,如杨忠便是普六茹忠,李虎便是大野虎。

    吴明彻身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一心南归,哪怕被北周封为怀德郡公,官拜大将军,还是因忧愤加剧病情,亡故于异乡。

    而高澄甭管他有多亲近鲜卑将领,但他在吴明彻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汉人身份,也足够让吴明彻放下心中的芥蒂。

    小高王对吴明彻如此上心,还在于汉军的比重虽然逐步提升,但在高季式以外,少有他能够放心倚重的汉军将领,高敖曹毕竟只是陷阵之才,可为将,难为帅。

    而吴明彻作为唐代设庙追封的六十四名将,宋代设庙追封的七十二名将之一,值得高澄纡尊降贵,与他结交。

    当吴明彻投效的消息被秘密传往洛阳,高澄其实也没多大的惊喜,毕竟如今天下大势已经清晰,只要他不暴毙而亡,北齐一统也只是迟早的事。

    自己作为北齐天子,这般为吴明彻上心,他也该被打动。

    萧纲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潜邸心腹,用来制衡柳仲礼之人,终于因看不到希望,放下了南北隔阂,在背地里姓了高。

    至于萧渊明,日子难熬得很。

    由于此前出镇京口,便把这么些年跟北齐走私贸易,分得的利润都放置在那里,也是想着一旦事发,江南待不下去,便带着家财渡江,做个富家翁。

    如今京口被北齐占据,这些年积攒的家当都被高澄收没,运往洛阳充入国库。

    自己家财没了也就没了,但手底下的水师将士可不同意。

    过往几年,他们可没少跟随萧渊明大捞特捞,个个家底殷实,可如今随他背弃建康朝廷,转投萧绎,又在北齐南渡时,阻挠他们搭设浮桥,不同于以往的军演,是真正与北齐水师打了好几场仗。

    如今有家归不得,家眷尽数被迁徙至江北,家财也拿不回来,他们无法把愤怒向齐人发泄,便纷纷怪在了萧渊明的头上。

    开年没多久,萧渊明麾下水师发生哗变,纷纷抢夺舰船顺江而下,起初还引发了建康的恐慌,以为大战又起,直到拦江之众与哗变水师沟通后,才知道他们要回京口。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