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184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若是为了隐户,而使三崔被高澄疏远,孰轻孰重,高澄相信博陵崔氏的主事之人能够想清楚,若连这种事情都看不明白,博陵崔氏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河北四姓五族之中,高澄得了三家拥护,只剩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但仔细想来,只需自己往河北接触一番,这两家也不会独立于众人,单独面对高氏怒火。

    宴罢人散,高澄将众人礼送出门,又把张师齐唤来。

    “今日之事,委屈张参军了。”

    高澄劝慰道。

    张师齐却戏言道:

    “世子无需挂怀,元修贵为关西之主,也曾被崔主薄殴打,仆今日所受并非屈辱,而是帝王之礼。”

    张师齐看得清楚,他一个普通文吏,没有家族背景,能够任职大都督府记室参军,全是因为高澄青睐。

    出言冒犯这些河北士人,对他并没有多少影响,张师齐在意的只有高澄的看法。

    他一点也不担心高澄会拿自己的性命,平息河北士人的怒火,真要这样做,就不是自己侍奉的小高王了。

    张师齐地位不高,但因为记录高澄言行的关系,但凡有重要活动,总要随侍在侧,自然了解高澄的为人:绝不会亏待忠心为他办事的人。

    这不,只是让崔季舒打了自己几拳,就把这件事翻篇,随后还要亲自来慰问他,张师齐觉得自己挨得很值。

    太昌三年(534年),六月二十二日。

    尚书令高澄以豪族隐匿丁口,侵夺税户,致使朝廷用度拮据为由,奏请天子搜括各地户籍。

    尚书左仆射李元忠、右仆射司马子如、侍中高隆之等一应高氏重臣尽皆附名。

    洛阳朝野为之哗然。

    六月二十三日,天子下诏命尚书令高澄主持户口搜括,同时以高澄为天子使节,巡视河北。

    消息传出,关东各地震动,其中又以河北为最。

    京畿大都督府记室参军张师齐对这一事情经过,如实记载道:

    ‘大都督澄身兼吏部,乃宴宾客。

    ‘席间,澄以渤海王欢受构于关西宇文泰,垂泪自哀。

    ‘侍中高隆之进言:励精国治,何惧诽谤。

    ‘澄乃问:何策可利国?

    ‘隆之痛陈豪族隐匿丁口之害,谏言搜括户籍。

    ‘时,博陵三崔为澄幕僚,闻此策,不循私情,秉公直言,以应隆之。

    ‘侍中李元忠,赵郡李之宗主,忧心国事,以安定四海为志,闻隆之言,自请搜括户籍由赵郡李氏始。

    ‘大都督澄感其忠义,语于左右,曰:父曾言,非元忠,不能成事!’

    后人修撰《齐书》时,引用张师齐的记载,赞曰:赵郡李公、博陵三崔,舍家为国,皆忠贞之士也。

    当然,时人的议论与史书记载稍微有一点点小出入,他们一般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民户’。

    第一百二十二章 灵州变故

    洛阳城最近在流传一个杯酒释民户的传闻。

    把宴席上,高党诸公自愿舍家为国,描述成是被高澄逼迫的结果。

    明明是高隆之临时献策,又非说小高王早有预谋。

    有着严谨史学态度的高澄,当然不能放任这种谣言流传,给后人造成迷惑。

    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高澄发动听望司这一宣传口,在全城颂扬高党诸公的义举,希望能够澄清谣言。

    然而自古阴谋论最得人心,在不采取强制手段的情况下,就连习惯散播谣言的听望司也吃了憋。

    可是真要为了这种事,进而大肆搜捕,抓人入狱,连高澄自己都觉得寒碜。

    实在堵不住那些传谣信谣之人的嘴,高澄也就放弃了,纵使传到后世,也不过野史而已,公信力哪比得上张师齐记载的官方史料。

    他反而开始强令渤海王府除了劈柴的奴仆,谁也不许持有斧头。

    对于深陷杯酒释民户这一谣言的高澄来说,不管是玉斧头,还是铁斧头,都犯了他的忌讳。

    六月二十三日,天子元善见下令高澄巡视河北,但他并没有急着马上动身,才回洛阳,好歹让人喘口气,驴都不带这么使唤的。

    专心与尔朱英娥、小尔朱、元明月、宋娘子四人嬉戏几天后。

    高澄组织起一支阵容庞大的巡视队伍,包括尚书左仆射李元忠在内,随行的幕僚有崔暹、崔昂、崔季舒等人,部将有段韶、斛律光、尧雄、高季式四人。

    调高隆之暂入尚书省,与司马子如一起主持政务,由邢绍、温子昇处理大都督府文案工作,又留高敖曹部曲五千人、慕容绍宗所部五千人,合计一万京畿兵坐镇洛阳。

    其余京畿将士在高澄放纵期间,由崔暹筹备好粮秣,随他巡视河北。

    六月二十八日,高澄入宫向天子辞行后,领众人出东城建春门,走黄河大桥北渡,径直向东,前往阔别已久的河北之地。

    与此同时,曾亡命奔逃南梁的贺拔胜、独孤如愿、杨忠三人终于抵达关中,宇文泰亲自出长安城迎接。

    对于三人,宇文泰心里的看法各有不同。

    宇文泰与独孤如愿自小亲善,得他投奔,当然是喜不自胜。

    至于杨忠,则是可有可无的态度,不过凭杨忠与独孤如愿之间的关系,宇文泰也不会亏待了他。

    反倒是贺拔胜,宇文泰则在暗地里深深防备。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