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192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许多因贪腐而心虚的人,一颗心早就提了起来。

    “大魏吏治如此,勒令你等廉洁奉公着实强人所难。”

    高澄此时已经没了好脸色,他拍案而起,厉声喝问道:

    “但为何诸位之中有人在大肆聚财之余,却不肯分心为百姓做些实事!”

    面对高澄的责问,众人哑口无言。

    话说得很明白了,在高澄言语中,自己当然是不可能有错的,是众人不相信他真的将大家伙视作门生,自以为在停年格的框架下,只能以资历升迁,才造成这样的后果。

    将他两年来对这些人不闻不问的失职,给撇得一干二净。

    “诸位手中的信封有我对过往两年作为的评价,共有甲、乙、丙、丁四等。

    “甲等为廉洁奉公、勤于政事之人,得甲等之人我会予以封赏。”

    说着,高澄看了张德兴一眼,继续道:

    “乙等虽然收受贿赂,但能任事,其中功绩突出者,我会酌情予以升迁,至于未来前途如何,是升、是贬、是罢免,不在于我的心思,而在于你们的做法。

    “丙等虽不受贿赂、却也玩忽职守,按时领俸禄,不思进取,念在你们不知我的心意,我会将你等留用,一年后再看,若依旧不改前非,尽数革职查办!

    “丁等之人最是可恨,只知敛财,不问政事,这样的蛀虫,我还养着作甚!得丁等者,回去后自与州郡长官递上辞呈,将受贿所得尽数交公,但凡短缺了一笔数额,我非要将他送去矿场,这一世别想出来!”

    标准摆在了那里,干过什么事情,众人自己都很清楚。

    认为自己能得甲等,甚至乙等中功绩突出之人捂着胸口的信封,自然神情喜形于色。

    乙等其余人与丙等之人也长舒一口气:还有改正的机会。

    而自认为丁等之人则脸色煞白,因高澄有言在先,又不敢当众拆开信封确认。

    “都退下吧,信中所记,谁有异议尽可来寻我,我为你开堂审理,若确实冤屈,我自为你洗刷不白之冤,若胡搅蛮缠,我必从重从严惩处!”

    高澄挥手屏退了众人,连张德兴也没有留下。

    当初河北录取的考生可不止这些,只不过农事科最受高澄重视。

    他还要抽时间接见其余如备贼科、刑律科、计税科、工巧科四科门生。

    至于剩下的为了政治正确而立的贤良科,考的是儒家经典,录取人数最少,高澄录职时,统统将他们送去了晋阳,好让粗鄙不堪的贺六浑沾点文气。

    与此同时,随着渤海高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三大家,会同渤海封氏、刁氏等小家族亲至邺城献上户籍后,其余家族也坐不住了。

    最先有所行动的是巨鹿魏氏。

    魏氏奉送隐户名册时,与高澄幕僚邢邵、温子昇并称的魏收随行拜访高澄。

    高澄热情地接待了魏氏众人,并与后世《魏书》作者魏收畅谈历史。

    两人因彼此严谨的史学态度而互生好感。

    高澄向魏收发出入幕邀请,而魏收也欣然响应,这也是巨鹿魏氏献上名册,却非要将魏收带上的原因,小高王心知肚明。

    随着魏收进入高澄幕府,高澄尽收北地三才。

    将来给大魏著史还是要交给魏收这样满腹才学的自己人,高欢、高澄两父子大魏忠良的形象可不容抹黑。

    纵使将来受禅,也是百官哭求,更是天子自己起意,什么群臣胁迫,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有魏收入高澄幕府的例子,清河崔氏终于开始整理隐户名册。

    清河崔氏素以门第自傲,哪怕经历过崔浩的劫难,孝文帝汉化改革,依旧将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定为四姓,以为门第之最。

    高欢幕僚崔凌就曾对好友范阳卢氏子弟卢元明说:

    ‘天下最鼎盛的门第,就只有你、我两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不足道哉。’

    高欢河北起义时,清河崔氏投效晚了一步,因为他们正忙着自己的事业。

    清河崔氏在青州领导流民十余万,反抗尔朱氏。

    然而却被掌控徐兖之地的尔朱仲远派部将击溃,首义者被杀,其余人纷纷投奔高欢。

    清河崔氏的门第就摆在那里,纵使去得晚了,也有崔凌、崔仲文等人跻身高欢幕府。

    但随着高家父子明确分工,高欢主军、高澄治政以后,清河崔氏也开始急了。

    作为高氏继承人的高澄,身边围绕的却是博陵三崔。

    这三人主持京畿大都督府一切政务,一旦高澄继承其父官爵,将来篡国,士家门阀之中,还有能显贵过拥有三崔的博陵崔氏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就两种方法,要么扳倒高氏,要么派出族中子弟与三崔争位。

    三崔都在高澄麾下,但博陵崔氏一早就旗帜鲜明地支持高氏,才是被信任的原因。

    例如崔暹就是被高欢调派到高澄幕府。

    如今高氏在关东的统治已然稳固,加上高欢、高澄两父子的能力,再要将其扳倒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可供清河崔氏选择的就只剩第二条道路。

    八月初九,高澄来到邺城已近一月,距离高洋婚期也还有半月。

    清河崔氏河北两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以及与河北一河之隔的清河青州房,三房主事之人各自带了一名家族俊彦齐至邺城,拜会高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