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736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宇文毓丝毫不顾及局势,在朝中与宇文护争权。

    此前宇文护行废立之事,杀害宇文觉,就已经引起了许多的不满,这一次他没敢照猫画虎,真要是连着废黜两名君主,指不定得生出什么乱子。

    但宇文护也不愿交出权柄,他要真的愿意放弃,又哪会违背宇文泰临终之言。

    既然行了弑主之事,更担心宇文毓秋后算账,为弟报仇。

    宇文毓与宇文护枉顾国事,内斗不休,也让大部分南周文武泯灭了最后一点心气。

    昭德十年(557年)九月十二,秋收刚过,高澄立即颁布伐周檄文,下诏伐周,以段韶、斛律光各领十万大军,分两路伐周。

    命二人自行征召民夫,又将梁、雍、秦三州税粮发往汉中,荆、郢、衡、湘四州税粮发往夷陵,以供应军需。

    檄文发往蜀地,北齐大军未至,南周就已经是叛乱四起。

    最先举起义旗的是统率六军之一侯莫陈部的梁国公侯莫陈崇,他与同镇楚州,统御六军之一大野部的唐国公李昞据楚州反叛,打开了北齐由夷陵入蜀的通道。

    南面行军元帅斛律光立即派遣大将薛孤延为先锋,开赴楚州,同时为侯莫陈崇、李昞送上了高澄早已准备好的册封诏书。

    高澄拜侯莫陈崇为益州刺史,封荥阳郡公,又拜李昞为楚州刺史,亦授郡公爵位,为陇西郡公。

    当然,这都只是临时任命,为千里马骨,等战后高澄自然是要将侯莫陈崇、李昞等降人征召入朝。

    既然降了齐,受了官爵,就得为之出力,待斛律光麾下大军陆续集结,屯驻楚州以后,侯莫陈崇与李昞各率部曲为先锋,向西挺近。

    相比较有侯莫陈崇、李昞投诚,进展顺利的斛律光,北面行军元帅段韶可要艰难得多。

    蜀道艰险,虽然偶有献关投诚的将领,却也少不了冥顽不灵之辈,据险坚守。

    眼见齐军入侵,境内叛乱频发,宇文护立即招来尉迟迥、贺兰祥等人商议,最终决定由贺兰祥严守北面关隘,再由尉迟迥领军向东,迎击侯莫陈崇、李昞,先行击溃东面来犯之敌。

    第四百七十五章 隆山

    侯莫陈崇也是一员宿将,他十五岁跟从贺拔岳征讨葛荣,十七岁随其入关,为贺拔岳麾下先锋大将,曾单骑冲入万军之中,生擒贼首万俟丑奴。

    曾经武川将领之中年龄最小之人,如今也年过四旬。

    与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说是两代人,其实也只相差两岁。

    侯莫陈崇当然知道斛律光以他与李昞为先锋,驱使他们西进,自然是没安好心。

    但如今木已成舟,为了将来在高齐一朝的地位,也只得奋勇拼杀,为子孙拼出一份富贵。

    有鉴于侯莫陈崇过往的彪炳战绩,李昞甘为副将。

    遵照斛律光的指示,侯莫陈崇效仿桓温伐蜀,溯江而上,一路遇城不攻,遇敌不打,目的只有一个,轻兵疾进,直插成都,引得蜀地震恐,激起更多人的反叛。

    至于被侯莫陈崇抛在身后的城池、敌军,全由斛律光逐步蚕食。

    斛律光这一战略也迅速起到效果,眼见齐军来势汹汹,在侯莫陈崇与李昞之后,又一名武川籍的重要将领据城反叛,此人便是利州(四川广元)刺史达奚武。

    达奚武年轻时勇猛无畏,曾在高欢第一次西征时,只带两名骑兵冒险摸入高欢大营,将其营中打探得一清二楚。

    可年过五旬的他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锐气,原时空中,他三次东出,一次接应司马消难,两次伐齐,都是一有挫折,便嚷嚷着要退兵。

    如今南周大势已去,又有侯莫陈崇、李昞为榜样,达奚武也开始为自己考虑起来。

    有达奚武放开道路,最为欣喜的便是从汉中沿金牛道南下的段韶。

    北面门户为之大开,段韶大军得以长驱直入,畅通无阻的通过剑门天险。

    段韶留下部分将士扼守关隘,命达奚武随他一同南征,他也不敢将后路交给一个降将来镇守。

    而受命总领北面防御的贺兰祥,此时才刚刚越过鹿头关(四川德阳鹿头山)。

    然而噩耗接踵而至,不久贺兰祥又得知潼川郡(今四川绵阳)守将杨忠反叛。

    贺兰祥惊恐不已,不敢继续向北,只得匆匆退回成都,再作计较。

    对于杨忠来说,就连那些武川鲜卑人都开始另谋出路,自己一个山东寒族出身之人又何苦为了这南周殉国。

    当然,更重要的是独孤信之死,也让曾为独孤信部将的杨忠忧心忡忡。

    杨忠与独孤信关系亲密,其年仅十七岁的长子杨坚便迎娶了独孤信第七女独孤伽罗。

    二人在主从情谊以外,更多了一份姻亲关系。

    这让杨忠不得不担心宇文护对自己动手,如今北齐伐周,达奚武以利州倒戈,也是促使杨忠做下这一决定的原因。

    贺兰祥星夜兼程赶回成都,向宇文护通报消息。

    宇文护并不长于军事,却也知道,再不打一场胜仗安定人心,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效仿侯莫陈崇等人,另谋出路。

    如今眼看侯莫陈崇轻兵疾进,宇文护急忙遣使催促尉迟迥,与之会战。

    而此时的尉迟迥,也并非与杨坚争权时的老迈昏聩,四十二岁的他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

    在得知侯莫陈崇沿外水道进军以后,尉迟迥屯兵于隆山县(四川眉山)以逸待劳。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