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03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唐医起居注

章节目录 第67章 秦王破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你能与我说说你的脑子里在想什么吗?”李承宗看着程子芩,真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如今的她已经是个年满十四岁的“宫中老人”了,怎么还像初入宫时那个不懂事的孩子。李承宗说着就要上前去敲一敲程子芩的脑袋,只见程子芩迅速地后退,和他保持开一臂远的距离。

    “太孙太傅说了,男女有别。以后太孙殿下莫要再无故靠近微臣,不然太孙太傅又该要指摘微臣了。”程子芩说着,一脸嫌弃地看着面前这个比她高出一个脑袋的李承宗。虽然她的躯壳只有十四岁,但她的灵魂已经奔三了好吧,李承宗这么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对,就是个孩子,在她面前,他再高也不过就是个孩子。

    看着程子芩一脸认真的样子,李承宗尴尬地把举在半空中的手放了下来。他想了想接着说道:“这个词魏公是不会帮你填的。虽然说祖父从没有定过二叔的罪,但你我心里都清楚,其实祖父心里是知道二叔那天本来是想干什么的。不然他也不会冷了长孙无忌那么久才又重新启用他。”

    “可是……”程子芩还没说完,就先听见了太孙太傅魏徵的声音。

    “谁说魏某不会填词的?”魏徵大步走进殿内,对着李承宗行了个礼,转身拿过程子芩手里的乐章,道:“这个忙魏某帮了。”

    “多谢魏公。”程子芩赶紧向魏徵行叉手礼,又冲着一脸意外的李承宗挤了下鼻子。“那就辛苦魏公了,下官明日来取。”

    “嗯。”魏徵应了声。程子芩便又行了礼告辞。李承宗正想出言阻拦,魏徵先阻拦了他。“太孙殿下,今日的课业是否已经完成了?”

    见程子芩已经走远,李承宗便转身拿起一叠写满字迹的纸张递给魏徵,恭敬道:“请魏公检阅。”

    “嗯。”魏徵看过李承宗的笔书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继而又开始了一如既往地碎碎念:“那程尚仪乃是内宫官身之人,早已不再是太孙东宫里的门客。而且现在你们的年岁都已见长,也不再是之前尚未及笄和束发之时的童稚玩伴。太孙还是要时时注意礼节和规矩才行,以免落人口实或者被陛下责怪。”

    “哦。”李承宗应道,说罢他假装忽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问道:“原来魏公会害怕皇帝陛下责怪?那你方才还接下这本乐章?”

    魏徵一时语塞,战略性地清了清嗓子,道:“连内宫女官和教坊的乐工都不怕,魏某又岂能推辞?”

    看来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所有人都害怕得罪皇帝的。李承宗的脸上忽然露出一个诚挚的笑容,大唐有这样一群臣民,何其有幸。

    两日后,程子芩将由李百药、虞世南、褚亮和魏徵四人填好的《破阵乐词》,再加上一本自己绘制的《破阵舞图》交到了太常寺太常丞吕才的手上。

    “后面就看你的了。”程子芩说道。

    吕才接过歌词和图册坚定地点了点头,那表情就好似手中正捧着大唐的未来一般。

    数日后,太极宫太极殿,除夕宴开宴。唐皇李渊高坐在正殿中央的案几后,百官及亲属、外国使节与妃嫔们分坐在殿内两侧,大殿中央空出一块用来表演的区域,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傩舞表演中,宴席也紧张有序的同步开始。近百名男子戴上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击鼓跳跃,气势磅礴。美味新奇的食物加上的热闹非凡的表演,无一不彰显出大唐此时已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李渊酒过三巡之后,心中大喜,忽然要求坐在殿下的前东突厥可汗颉利站出来跳舞,同时还令隋末岭南首领冯智戴一并出来吟诗。在众目睽睽之下,颉利和冯智戴虽然表情尴尬,但也不得不谨遵唐皇的敕令执行。当看见颉利真的在冯智戴的吟诗声中翩翩起舞之后,李渊突然放声大笑,举杯高呼:“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渊语罢,殿内随之升起一阵哄笑。“北狄”颉利和“南越”冯智戴面红耳赤地完成任务后极为不爽地坐回自己的座位。眼看着殿中的唐将和外臣们借着酒劲继续对着颉利和冯智戴指点嬉笑,外皇太孙李承宗于是端起酒杯,向唐皇李渊敬了一杯酒,道:

    “陛下乃大唐天子,平定突厥、四海臣服、开创我大唐盛世,实乃天命所归,此千秋之功属实不是那妄自尊大的汉高祖刘邦可以企及的。天佑大唐,陛下万岁!”

    说罢,殿内朝臣与妃嫔等一并高呼万岁。李渊的目光扫过李承宗,环视一圈殿内的臣子,端起酒筹一饮而尽。之后,没有了李渊的即兴点播,晚会终于可以按着太常寺准备好的节目顺序继续表演。在傩舞之后,紧跟着各种大型乐舞的表演。在三两个各具民族特色的表演之后,忽然殿内响起了一阵战鼓声,一百二十八名舞人披甲持戟入殿,殿内的文臣和妃嫔们忽然一惊,酒都吓醒了一半,但转头一看唐皇李渊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便也跟着又放松了下来。在乐工的吹奏和擂鼓声中,舞人们左圆右方,前有战车,后列战阵,在伴唱者的吟唱声中变换着队形,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一展唐军勇武之气。忽然吹奏和吟唱声戛然而止,大鼓声雷鸣,殿内忽然传来一阵军马踏地的声音,李渊大惊,循声望去,只见有数十名乐工手持椰子壳伏跪在殿内四周,以椰壳击地模仿出马蹄声,简直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李渊大悦,带头称赞,在这场声震百丽、气壮山河的表演中,晚会的气氛被推到了高潮。看到李渊的表情,大殿一角的程子芩终于松了一口气。

    “太常卿何在?”李渊忽然的点名令太常卿心中一惊,赶紧唯唯诺诺地跑了出来。原本这个曲子是被他一早就拿下来了的,不知怎么又被加了进去,还搞出了这么大的阵仗。他正在思考该如何把责任推到太常少卿的头上,只听李渊又说了句:“此舞为何舞啊?”

    “这……”太常卿有些胆寒,“此乃《秦……”

    “此乃《七德舞》。”太常少卿走上前答道,悄悄给太常卿使了个眼色。

    “何解?”李渊追问道。

    太常少卿躬身拱手行礼答道:“《左传》有曰七德乃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和丰财。太常寺与教坊仅以此舞献与我大唐明主,愿我大唐山河无恙,永世太平!”

    “唔。”李渊点了点头,高兴地再饮了一筹酒,饮罢才说了一句“赏”。

    听到这里,殿下的太常卿才放下了心,他偷偷地剜了太常少卿一眼,又同太常少卿一起谢恩领赏。皇太孙李承宗远远地看着殿内一角的程子芩,在这大殿之内虽不止只有他们俩听出了太常少卿口中的“大唐明主”其实指的是谁,但此刻只有他们敢于真性情地流露出对于这位“大唐明主”的惋惜和思念。今晚的李渊已经喝了太多的酒了,在接下来的表演中他渐渐地撑在案几上小睡起来。宇文贵妃见状赶紧离开自己的坐席上前去服侍,李渊握住宇文昭仪的手令她就此坐到自己的身边陪伴。此时此刻,于他而言,天下一统,歌舞升平,佳人相伴,儿孙满堂,怎么看他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幸福到就好像他不曾经历过中年丧偶、嫡子尽失这些糟心的事情一样。程子芩远远地看着唐皇李渊,不知为何,忽然感觉他又可悲,又可怜的。此刻挂在他脸上的满足的神情,不知是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久久,程子芩才将眼神从李渊的脸上移开,一眼又撞见已经盯了她许久的李承宗。她到底在想什么?李承宗还是看不透她。程子芩对着李承宗行了个叉手礼,转身离开了太极殿。

    程子芩一个人走在太极殿外的广场上,除了巡逻的宿卫和负责添撤物什的宫人,广场上一个多余的人都没有。哦,现在有了她这么个多余的人了。一阵寒风吹来,程子芩裹了裹身上的衣襟,忽然身上一暖,被人裹了件裘衣。

    “师兄。”程子芩轻轻喊了声,不知怎的一瞬间眼泪却下来了。“世人再也见不到太上皇弹琵琶伴着唐太宗跳舞的场面了。”

    “嗯。”李淳风还是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他只是静静地陪在程子芩的身边,任由她说过哭过发泄过了就好。不远处太极殿的檐廊下,李承宗正远远地看向他们。原本他也是打算来送裘衣的,只不过现在看来她是不需要了。

    武德十五年春夏之交,营州急报,当地军民之中发生霍乱之症,发病者十之八九,其中病死者近半。由于疫症初始于郊外,但逐渐蔓延至城中,故起初尚能自治,未有上报长安,而现下营州城中郊外疾民四处,尸体堆积,甚至出现阖家团灭,来不及下葬的情况,而驻军之中也有军士陆续发病,疫情有一发不可收拾之相,且河北道边境辽东区域的高句丽对辽西大唐地界一直虎视眈眈,大有趁虚而入之迹象,故营州都督程名振特向京师长安请求调兵加强防御,同时请派京中太医署医官医士前来营州辅助抗疫救治。得此急报后,唐皇李渊即刻传召中书令封德彝、尚书右仆射陈叔达、尚书左仆射萧瑀、侍中高士廉与兵部尚书李靖前来两仪殿议政,内侍监裴静从旁侍驾。

    “众卿以为何如?”李渊问道。

    陈叔达先行答复:“臣以为,事不宜迟,陛下应即刻派兵前往营州以安边境。”

    “呵,”萧瑀轻嗤一声,提出相反的意见,“那营州都督一早知情不报,延误军机,臣以为应即刻革职查办,另派使臣前往以安民心。”

    “大战之前,先斩将军,萧公这是行的什么兵法?”陈叔达反唇相讥。

    萧瑀也嘴不饶人道:“莫非是陈公贪生怕死,不敢前往那疫症之地?”

    ……

    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先在御前吵了起来,其他的大臣根本就插不上话,两人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离谱,就差从就事论事上升到人身攻击了,搞得李渊实在是听不下去了才刻意用力清了两下嗓子,两仪殿里才得以安静下来。裴静赶紧适时地给李渊上了盏西湖龙井。李渊呷了口茶润润嗓子,方才嗓子清得有些用过了力,确实很不舒服。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